文|香洁知识局米配资
编辑|香洁知识局
自波斯战役爆发以来,信奉基督教的亚美尼亚一直是同样信仰基督教的罗马帝国坚定而可靠的盟友。两者因共同的宗教信仰结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彼此间保持着密切的政治和军事往来。
然而,当异教徒朱利安登基成为罗马皇帝后,罗马与亚美尼亚的联盟关系开始出现裂痕。亚美尼亚国王阿尔塞塞斯开始偏向波斯阵营。当罗马与波斯的战争告一段落,阿尔塞塞斯竟向波斯投降,显示出对波斯的倾向。而伊比利亚也被波斯皇帝沙普尔占领,他在当地扶植了一个名叫阿斯帕索斯的人作为伊比利亚的统治者。
展开剩余87%面对波斯的控制,亚美尼亚人立刻爆发了起义,他们推举阿尔塞塞斯的妻子法兰色姆为女王,领导抵抗。法兰色姆及其儿子帕拉获得罗马的支持,成功地将亚美尼亚的大部分领土从波斯统治下解放出来。对此,沙普尔亲自出马,带兵深入亚美尼亚,最终以全面击败亚美尼亚军队告终。
当沙普尔忙于征讨亚美尼亚时,伊比利亚人也趁机发起了反抗。罗马帝国支持了这场叛乱,并派遣一支强大的军队前去解放伊比利亚。然而,不久后双方达成和平协议,将伊比利亚分割为罗马和波斯两部分控制。
370年冬季刚过,沙普尔再次越境发动进攻,在名为瓦瓦班塔的地区对罗马军队发起袭击。罗马军队顽强抵抗,最终沙普尔因年事已高、体力不支,被迫节节败退,未能取得战果。
萨珊帝国的国教是极端虔诚的琐罗亚斯德教。帝国的创始者阿尔德希尔-伊-巴巴根,将其对阿塔瓦丹的反抗视为一场针对非琐罗亚斯德教异教徒的圣战。
在阿尔德希尔的统治下米配资,琐罗亚斯德教迎来了复兴时期。此前帕提亚人统治时代,这一信仰曾一度衰微。琐罗亚斯德教的经典《阿维斯塔》最初的整理工作始于帕提亚君主瓦尔卡什统治时期,但直到阿尔德希尔时代才真正获得重视。最终,《阿维斯塔》在胡斯劳·阿努希尔万的统治期间得以完成,他的时期被誉为波斯文学的黄金时代,涌现了大量经典著作。
尽管如此,这段琐罗亚斯德教的辉煌时期也伴随着异端的产生,其中至少有一支异端教派甚至在伊斯兰征服时期依然存活。萨珊皇帝对这些异端教派的态度不一,有的支持,有的则严厉打击。
对正统琐罗亚斯德教构成最大威胁的是沙普尔一世时代兴起的一个异端教派。
这个异端教派由沙普尔一世时期的巴比伦人玛尼创立。玛尼于公元216年4月14日出生,原名库尔卡比奥斯,出身于帕提亚贵族Ashganiyya家族,父母分别是Pateg和Marmaryam。
玛尼的父亲Pateg来自哈马旦,年轻时迁居克特西芬。在克忒西翁,他常到一个供奉神像的寺庙祷告。传记作家Al-Nadim记载,有一天他听到神像发声:“Fatiq,不要吃肉,不要喝酒,远离任何性交易!”
此后,Pateg加入了由Al-Haysa领导的基督教浸礼会Mughtasila。Al-Haysa反对复活节期间的血腥仪式,主张通过素食主义来脱离传统教会。他宣扬第二次洗礼可以赎罪,并以水作为新教的象征,严格遵守割礼、一神论,坚决反对占卜与占星术。
玛尼12岁时首次获得启示,天使Al-Tawm(双胞胎)现身于他面前。玛尼厌恶穆塔西拉派复杂的净化仪式,嘲讽其徒劳无功。他宣扬圣经中耶稣提到的净化实为光明与黑暗的分离。
最终,玛尼被逐出教会,遭到异端指控。
24岁时米配资,也就是公元240年4月12日,即沙普尔一世加冕当天,玛尼再次获得启示,自称圣灵本身。
记载显示,他最初前往东方,成功改变图兰(今俾路支省)国王的信仰。数月后,他返回巴比伦,结识了沙普尔一世弟弟皮鲁兹。皮鲁兹为他安排了与皇帝会面。
在萨珊王宫,玛尼将自己的信仰称为“真正的宗教”,继承琐罗亚斯德的精神。他编纂了一本书,取名《沙布拉罕》,以此打动国王沙普尔。
沙普尔最终被说服,承诺给予玛尼王室保护,尽管他自己并未真正皈依该教。凭借王室支持,玛尼积极传播教义,将信徒派往帝国各地:阿达和帕特格向西扩展,阿莫向东北进发,而他本人则前往帝国西北边疆弘扬教义。
摩尼教在沙普尔一世及其子奥玛兹一世统治时期蓬勃发展,并延续至巴拉姆一世统治初期。摩尼教经典称奥玛兹一世为皈依者。
然而,玛尼最终因未能医治巴赫拉姆一世垂危的儿子而被捕入狱。曾一度通过贿赂狱卒逃脱,最终被再次逮捕,押至国王面前。传闻巴赫拉姆一世活剥了他的皮,令鸟类啄食其肉,并将他的皮挂于克特西芬宫殿前作为警示。
尽管在公元276年被残酷处死时,玛尼年仅60岁,但他的教义并未消亡,反而成为琐罗亚斯德教中最强大的异端之一。
摩尼死后,一位名为阿马罗的希拉国王成为其杰出拥护者。到了3世纪末,摩尼教传播到了北非。
4世纪时,摩尼教进入罗马,成为罗马天主教关注的焦点。摩尼教在君士坦丁堡一直存在至6世纪,最终被罗马天主教传教士以激进手段消灭。
然而在东方,摩尼教则存续更久。出于对萨珊帝国迫害的恐惧,它一度转入地下,但随着公元636至652年阿拉伯人征服伊朗,它摆脱流亡状态。
此后,摩尼教迅速向东传播,先后进入索格黛安娜(今撒马尔罕)、巴尔赫、中亚甚至中国。在伊朗,这一信仰延续了数个世纪,直到公元10世纪Ghaznavid王朝统治时期才渐渐消失。
不过,摩尼教在中国一直保存至16世纪,有证据表明它可能延续到了18世纪。
摩尼教对基督教的影响深远,甚至超过了琐罗亚斯德教。诺斯替主义及15至16世纪的古典复兴运动都宣称受到摩尼教教义的直接启发。
克尔提尔是沙普尔一世、奥玛兹德和巴拉姆一世时期波斯琐罗亚斯德教的大祭司,是摩尼教的坚定敌人,并对先知玛尼的处死负有重大责任。
在扎多什特碑文中,他记述了自己权力的提升,严厉谴责非琐罗亚斯德教信仰,并讲述了推广琐罗亚斯德教的方式及对其他宗教的镇压。他表示摩尼教在帝国已被废止,其信仰活动被视为非法。
阿达巴德·马赫斯潘是琐罗亚斯德教的大祭司,活跃于沙普尔二世时期,主要负责《阿维斯塔》的整理编纂工作。
沙普尔年幼时,阿达巴德收集了从亚历山大入侵中幸存的《阿维斯塔》碎片,并将其整合成我们今天所知的《阿维斯塔》版本。整个编纂过程耗时约五年(325年至330年)。
据琐罗亚斯德教预言,该教信仰将经历三次覆灭和三次复兴——第一次由亚历山大引发,第二次是阿尔德希尔时期,最后一次是被阿拉伯人摧毁,随后由索希亚特复兴。
预言中还提及三位伟大先知:琐罗亚斯德本人,琐罗亚斯德的女婿贾玛斯普(他将琐罗亚斯德口述的《阿维斯塔》编纂成书),以及阿达巴德·马赫斯潘。
琐罗亚斯德教传说中米配资,为了检验阿达巴德的纯洁与忠诚,曾将熔化的铁浇入他的胸膛,奇迹般地他毫发无损,顺利通过了这一神圣的考验。
发布于:天津市诚利和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